早期療育防遲緩 兒童健檢先把關

關山慈院至幼兒園進行兒童健康檢查,醫護人員藉由繪畫確認孩子們是否有辨識圖形的能力。

「早期療育」成功與否,與發現遲緩及開始治療的年齡息息相關,零至六歲是早期治療的最佳時期,而三歲以前更是治療介入的黃金時期。為了提升兒童健康照護品質,提倡「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」,二十七日上午九點,關山慈院至鴻德幼兒園進行一年一度的兒童健康檢查,透過兒童預防保健檢查紀錄表篩檢評估,檢視幼童的健康發展指標是否有異常。

吳大志醫師請學童睜大眼睛檢查是否有鈄視,但小朋友一看到筆燈都會不自覺的打開嘴巴。

今年的體檢項目較繁鎖,除了基本的視力、聽力、心臟功能、泌尿生殖、皮膚及四肢發展狀況,也要評估學童動作平衡、語言溝通、認知學習、社會情緒是否跟得上同齡的孩子。此次為學童進行健康檢查的家醫科吳大志醫師、急診室余黃素怡護理長、公衛室孫美琪護理師分工進行,在醫師進行檢查前,由護理人員先依照幼童的身高體重畫出生長曲線,判別是否有體重過重或身高不足的情形後,醫師再透過兒童預防保健檢查紀錄表評估。過程中,醫師除了教育小朋友少吃糖果和麥當勞、要刷牙、保護眼睛......等,也與家長及老師溝通,開立轉介單建議家長到醫院諮詢專科醫師,做進一步的檢查。

熱淚盈眶及眉開眼笑的小朋友,讓等候健檢區出現了兩樣情的有趣畫面。

小朋友對醫師的既定印象就是「打針」,即便只是簡單的基本檢查,都會讓幼童相當恐懼。慈濟志工陳瑞賢師兄特地前來關心小朋友,在健檢等候區與學童聊天互動。老師為了讓體檢順利進行,除了要站在一旁向醫師說明學生的身體狀況,以及在課程的學習情形,也要安撫小朋友不安的情緒,就連醫師也得刻意放柔語氣,跟著小朋友童言童語的問診。「弟弟~玩扮家家酒你都扮演什麼?」「外星人......」。當醫師問小朋友都如何與同學說「再見」時,小朋友比出了再見的手勢,隨即就起身快速離去,留下還沒問完診的醫師,再次引起現場一片笑聲。

為了減輕小朋友心裡的恐懼,慈濟志工陳瑞賢師兄在等候區與小朋友聊天互動。

鄉下有許多家庭是隔代教養,在觀念不足的情況下,小朋友的健康就很容易被忽視。老師指出,有時與家長反應學童在學校的狀況及健康情形,家長好像不以為意,藉由醫師開立的轉介單,希望能讓家長正視孩子的健康問題。此次幼兒園健檢包括大、中、幼幼班,共四十六人完成檢查,當中有十四位小朋友,在醫師的建議下,分別轉介至語言治療師、眼科、牙科、小兒科,做進一步檢查。

根據國內外相關數據指出,每一百名學齡前兒童就有六至八名可能是遲緩兒童,若能「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」,讓幼童提前接受評估檢查、醫療復健、特殊教育等家庭支持活動,就能有效減緩遲緩兒童的症狀,協助他們融入社會生活,更能減輕家庭、社會及國家照顧的負擔。

成為花東緃谷民眾最信賴的醫院,是關山慈院持續努力的目標。因此,在各項健康議題中,只要人力範圍可及,院方都盡量進入社區推動,例如成立中福關懷據點來預防老人快速老化、發展電光健康營造中心照護部落輕壯年人的健康、深入校園健檢及衛教照顧學童,目的期望達到全方面醫療照護的社區醫院,也要讓民眾瞭解「自我健康管理」不分年齡層,將「預防勝於治療」落實在日常生活中,才是正確的保健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