護師上山談保肝 定期追蹤最心安

以「肝病防治」為主題,關山慈院護理人員前進霧鹿活動中心衛教宣導。

位於南橫山區的下馬、霧鹿、利稻部落,是關山慈院山巡團隊長期照護對象。十六年來,透過IDS計畫的推動,醫護同仁以「服務到家」的精神,將醫療帶進偏遠山區,提供專科醫師巡診、衛生所駐診、慢性病訪視、居家照顧等服務,也結合各項衛教活動的宣導,盼望將好的觀念一點一滴傳進部落,讓村民更重視自身健康。


關山慈院一年一度舉辦的擴大衛教活動,以「肝病防治」為主題,刻意避開了部落活動和農忙時段,分別於七月十三日及二十日在霧鹿和利稻辦理。十三日傍晚五點半,公衛室護理人員邱燕婷、馬秀美、黃小玲、邱校芬、陳桂珠及二位慈濟大學公衛系見習生,在總務股潘彥廷同仁的接送下抵達霧鹿活動中心,一群人以麵包果腹解決晚餐後,連忙將衛教器材定位,準備就緒。


◎肝病的主要來源

「國內有九成的肝病,都是因為B.C型肝炎所造成。」衛教影片開場,道破許多人對肝病錯誤的認知,原來導致肝臟壞死的主要因素,不是喝酒和熬夜,而是病毒型肝炎。邱燕婷接連指出,肝臟是沒有痛覺的,一旦出現症狀,通常已經是肝癌或肝硬化;如發現自己有食慾不振、黃疸、腹水或手掌紅斑等症狀,應立即就醫檢查,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。


「看完剛剛的影片,不代表就可以放心的喝酒喔~」飲酒同歡是部落聯絡感情常見的方式,但往往興緻一來,一杯杯黃湯下肚健康就被拋在腦後。燕婷提醒,喝下肚的酒精是靠「肝」代謝的,在代謝過程產生的乙醛會損傷肝細胞,若長期過量飲酒,很容易引發酒精性肝病。因此,酒不能天天喝,必須讓肝有足夠的時間代謝;除了酒量的控制,也要定期的檢查和追蹤,才是預防肝病最正確的方法。 

引起肝病的原因很多,包含藥物性、酒精性、病毒性及自體免疫性等,其中又以「病毒性」肝炎危害最深;馬秀美護理師緊接著介紹A.B.C肝炎的發病症狀、傳染途徑、預防方法及注意事項,也藉由影片提供保肝相關訊息。正當每個人目不轉睛地聽著護理師講課時,坐在第一排的小朋友,突然對著肝臟圖樣的簡報說:「哇~這個長得好像披薩喔!」讓大家都忍不住笑了。最後的有獎徵答時間,從村民熱烈的舉手回應中,看出了此次衛教的良好成效。


慈大公衛生朱宇國同學說,衛教活動開始時,看到參加的人寥寥無幾,便與見習夥伴和公衛護士兵分兩路,親自登門邀請村民參加活動,但發現成效不彰,反倒看到護士邀請了非常多人。「之後有機會要向姊姊們請教,如何有效提升村民參與衛教意願。」他說,在拜訪的途中,看到部分居民家中的院子,有小山一般的空酒瓶,雖然不能確定他們是有酗酒習慣還是單純的做回收,都期望這次的衛生教育主題,能改變居民飲酒習慣,減少飲酒而引起疾病的狀況發生。李志瑋同學認為,衛教活動對偏鄉部落有莫大的助益;在醫療資源不足的環境,若能加強居民對疾病的認識,就能讓病情因提早被發現而獲得救治。

 

衛教活動告一段落,大夥兒將場地恢復原貌後,已經是晚上七點半。返回醫院時,南橫公路上一片漆黑,車燈照亮著崎嶇的山路,隨處仍可見一顆顆比拳頭大的落石。山區民眾就醫的不便,因為有了關山慈院IDS醫療的照顧,和一群願意冒險上山的醫護團隊,讓部落的健康得到妥善照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