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嬤看到手術成功且傷口縫合得相當漂亮,特別感恩潘永謙醫師的細心與照顧。
七十七歲的王阿嬤,右膝疼痛已經長達十年,與先生倆人住在高雄,長期至住家附近的義大醫院和健仁醫院看診拿藥,醫生曾建議換置人工膝關節,但阿嬤擔心手術不成功,因此一年拖過一年,近幾個月膝蓋疼痛加劇,走路也愈來愈困難。
「我帶妳到關山慈濟看診,醫生不錯,我問過很多人了~」直到今年(2019),居住在關山的小兒子開口要將她帶回鄉下開刀。阿嬤考量就近照顧的方便性,加上每每至關山就會順道看中醫,接觸過慈院好幾位中醫師覺得很親切,治療效果也不錯,讓阿嬤決定掛看看骨科,聽一下那位不錯的潘永謙醫師有什麼建議。
十月初,阿嬤來到骨科門診檢查,潘永謙醫師告知:「阿嬤~妳的膝蓋已經變形了,是很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,如果吃藥效果不好的話,建議還是要做人工關節的置換手術。」雖然得到的答案還是一樣,但潘醫師仔細向她說明如何治療,阿嬤覺得聽完比較有信心,決定就在關山慈院接受手術治療。
「隔壁那麼多大的醫院妳不去,竟然要跑去臺東開刀。」做了這個決定,大兒子跟二女兒都反對,不懂媽媽為何要捨近求遠,更何況又是在一家小醫院開刀。阿嬤卻說,自己的先生有輕微失智需要有人陪伴照顧,大兒子又在大陸工作,女兒雖然在高雄,但是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。「我的想法很簡單,不要帶給子女太多麻煩就好。」儘管家中有兩張反對票,阿嬤還是很堅決表示:「自己的手術,由我自己來決定。」
十一月八日,手術結束的隔天,阿嬤看起來神清氣爽,看到縫合的傷口相當滿意,透過電話告訴女兒:「妳不用來看我了啦!我很好。」阿嬤說,自己的雙手曾經都在大醫院開過刀,從來沒有想過這次會跑到關山,這次決定要開刀,多少還是會有點緊張,整整一個月都睡不好。直到住進病房,看見醫護人員的細心,還有慈濟志工問長問短的關心,讓她覺得這裡真的是不錯的醫院,身體和心靈都有被照顧到。
問起小兒子張先生,為何對關山慈濟這麼有把握,不顧哥哥姊姊的反對把媽媽帶來小醫院開刀。張先生說:「關山慈濟的規模,對我們縱谷來說也算是大醫院了。雖然知道高雄不缺乏大醫院,但是缺乏可以照顧爸媽的人,把他們接到這裡是最好的辦法。」他也請家人放心,小醫院當然有它的不足,但是自己已經從好幾位朋友那裡打聽過了,以骨科來講是很有權威的,要對關山慈濟有信心。張先生的一番話,說服了哥哥姊姊,也讓媽媽更安心。
二十年前,張先生因為工作的關係轉調至關山服務,因為愛上這裡的農村生活,就此定居下來。關山慈院明年三月也要滿二十年了,張先生說:「以前關山只有耳鼻喉科和大診所,生病大部份都要到臺東市區才有比較多的科別可以選擇,重大疾病則是往北部或南部大醫院跑。從關山慈濟的入駐,一直到有骨科潘醫師願意長駐在這裡,再加上花蓮其他科別的支援,讓我們在地的民眾就醫變得很方便;中醫就更神奇了,我們很多人一開始都不認識中醫,中醫過來以後,我們從認識中醫到學習如何保健,對我們幫助很大,尤其像我們以務農為主的,大部份的疲勞痠痛都能夠透過針灸得到立即的療效,對當地來說是非常實用的科別。」
阿嬤的小兒子張先生(左二)感恩關山慈濟的進駐,造就當地民眾就醫的方便性。
「我覺得這裡的中西醫都很好,非常好!關山慈濟在這裡已經跟當地民眾的生活習習相關了,我們希望有更多年輕的醫生來這裡長駐,認識關山的美,認識關山人民的善良,更加服務到在地及週邊的居民。」十一月十一日,辦理出院當天,八十二歲的老父親坐在張先生身旁,一起等待還在火車上前往關山看診的潘醫師巡房,也靜靜聽著兒子敘述這間小病院對當地民眾的重要性。當得知潘醫師幾乎是每天搭乘火車往返關山-花蓮看診時,一直靜默不語的張爸爸突然說道:「醫生很辛苦,我們慢慢等他來沒關係,要尊重醫生~~~」老父親與兒子一樣,心存感激著這些願意服務偏鄉的醫師。
從一間一波三折建建停停的博愛醫院蓋起,直到 上人願意接手完成興建。二○○○年三月十五日關山慈濟醫院正式啟用,倚靠著花蓮慈濟醫師的支援,一直到IDS山地巡迴醫療、婦產科、中醫、長照、血液透析......等等醫療服務的進駐,關山慈院從深山到居家,一步一腳印,照顧著數以萬計的家庭,也獲得當地民眾的信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