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愛之家早期床邊復健 物理治療師助「一臂之力」

因應臺東仁愛之家復健需求,關山慈濟醫院今年再次調整物理治療服務次數,於每週二、五提供全時段復健,亦增加床邊物理治療服務,助臥床患者維持關節活動度、降低四肢攣縮、減少併發症,甚至恢復日常生活功能。

今年六十三歲的許先生是仁愛之家的住民,歷經兩次重大車禍,第一次左手臂完全截肢,第二次不良於行,去年雪上加霜罹患中風。清醒時發現自己肢體無力,翻身轉位都必須倚靠他人協助,頓時覺得人生掉落谷底。

許先生的床位被安排在照護需求較高的病房,左右病床躺的是意識混亂、兩眼無神又或者根本無法交談的病人。面對現實環境,他雖然心裡難受,但知道自己低收獨居也無處可去,只能躺在床上看著時間一點一滴流逝。

直至某天,看見關山慈院物理治療師邁達爾出現在病房,許先生對生命重新燃起希望。「我也可以做復健嗎?」許先生問道。他提出訴求「我想要學會翻身,想要可以坐起來,想要可以自己吃飯。」邁達爾向前攀談,做了初步的身體功能檢查,雖然背無法打直,脖子不能轉動,大腿也只能微微抬起,但認知功能都沒問題。邁達爾認為有復健的可行性,便協助安排掛號,請復健科楊士賢醫師進一步專業評估,共同討論制定治療計畫。

有心就不怕難

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下旬,許先生開始接受每週兩次的床邊復健治療,平時亦運用病床或走道扶手將所學動作加強鍛練,雖然少了一隻手但他加倍努力,經持續艱辛訓練完成自行翻身、起身和吃飯的心願,邁達爾認為他有足夠的能力繼續進步,於是將病人帶離床邊。「我真的有辦法站嗎?」許先生半信半疑,在邁達爾的信心建立下使用復健器材訓練站立;雖然當時需要用極大的力氣去支撐輔助,但許先生的腳是可以伸直的。

「許先生的左手完全截肢不好攙扶,在訓練他站立的時候只能抓褲頭,再盡量用自己的身體去支撐;少了一隻手平衡更不好控制,容易傾斜搖晃也隨時有軟腳的可能,所以我們的警覺性也要很高才能保護病人。」邁達爾說,不要小看這個簡單的站立動作,許先生必須用單手的力量去抓握器材才能支撐雙腳,但憑著他的努力和堅強的意志力,做到了!

看著自己訓練站立的時間,從數十秒慢慢增加到一次可以站足五分鐘,許先生雀躍不已,反覆說了好幾遍「不可思議,我可以站起來了!」。他說,在機構裡的生活作息很規律,日子過到星期幾也不太清楚了,唯一期待的就是復健日。能夠有這樣的復健成效,他認為除了聽從復健老師指導,一步一步認真學、認真練很重要之外,心態的轉換也是關鍵;要學著適應環境,也要讓自己隨波不逐流。許先生接著說:「老師願意來到這裡幫助我們,一個人要顧全部的病人不容易,但他們很專業也很用心,教我施力的技巧,把我抓牢怕我跌倒受傷,很謝謝他們。」

邁達爾說,仁愛之家的作息不同,住民的用餐時間比較早,所以即便是提供全時段復健,實際能夠服務的時間還是有限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只能盡量爭分奪秒將病人集中治療,一整天下來不含床邊治療可服務五十人,而床邊復健的病人平均在六位左右。邁達爾補充說明,臥床的時間一旦拉長,病患的自主能力會下降,自信心也會跟著喪失,間接影響復健效果。幸好,這次許先生復健介入的時機點不算晚,加上他還算年輕,很快就看到復健的成效。


「這是我第一次遇到手截肢的中風病人,剛開始訓練站立的時候真的超級難。」物理治療師林正男說,許先生上半身的肌肉張力還不夠,身體很軟又會軟腳,所以在用身體輔助支撐的同時,自己的腰其實也在承重,長時間下來職業傷害不可避免。物理治療進駐臺東仁愛之家將滿兩周年,林正男分享心得,「剛來這裡的時候一度很挫敗,感覺不到病人有在進步,我甚至懷疑復健不會有效果,下班滿腦子都在想還能為病人做什麼?」直至疫情暫停幾週課程後,重新見到病人退化的反差,他才發現自己來這裡不是沒有功能,復健的效果是慢慢累積的,而許先生也在自主能力逐漸恢復後,不管是精神狀態還是心情都比過去好相當多。


有願就有力。九月十三日,許先生第一次在平行桿內成功訓練行走,他為自己立下新的目標,有朝一日要走回自己的家。他說,也許需要兩年、三年或者更漫長,但他會繼續努力,等待那天的到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