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家護理露天交流 外籍看護樂悠遊

關山慈院居家照護組於親水公園舉辦團體支持性活動,讓家庭照顧者學習放鬆紓壓。

隨著人口老化,慢性病與身心障礙的照顧需求逐漸增加,「外籍看護」成了許多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角色。為了讓離鄉背井的看護工有紓壓的機會,關山慈院於六月二十三日舉辦支持性戶外團體活動,由居家照護組護理師帶動健康操,讓照顧者學習放鬆及照護技巧外,也透過團員間的交流分享,給予情緒支持。
 

關山親水公園裡綠樹成蔭,不絕於耳的蟲鳴鳥叫聲,相伴湖光山色。上午九點十分,關山慈院公務接送車緩緩駛入,駕駛車輛的正是蔡小萍與邱校芬護理師的先生,兩位壯丁擔任義工兵分二路,幫忙至池上及關山接送阿公阿嬤和看護們。這場有如家庭聚會的戶外健康活動,就在湖畔邊熱鬧展開。

「手指在運動的時候,大腦也有運動到喔~」,雙手不停地互相敲打著,余黃素怡護理師用心講解,讓大家牢記每一個步驟。素怡曾經是急診室護護理長,如今缷下主管一職,於關山慈院「憶起來拼圖」長照社區據點服務,負責照護失智症個案及家庭。除了透過認知促進活動,延緩失智病程的進展,她也擅長透過團體方式,引導家屬彼此分享交流照顧上的經驗,更結合醫療專業人士,協助家屬調適並紓解照顧壓力。她說,護理的型態很多樣,在社區中,可以服務的人與家庭更多;只要堅持信念,無論工作環境為何、困難與否,都能將所擁有的技能,發揮在需要幫助的人身上。

「灌牛奶前要洗手、床頭搖高、反抽,然後再給water......」蔡小萍護理師上起課來風趣十足,原住民口音挾雜中英文,豐富的肢體語言讓看護笑個不停。為了提升照護品質,小萍用心印製雙語版的教學手冊,裡頭有中文及印尼文的詳細說明,不管是鼻胃管、尿管或傷口照護,都能讓家屬和看護一目瞭然。「一天上班八小時照顧病人都會累了,更何況是二十四小時照顧阿公阿嬤的看護」。小萍說,當中有幾位看護最近才來臺灣,人生地不熟,語言又不相通。因此,特地安排活動讓她們出來認識朋友;在邀請她們參加活動時,也發現因為交通問題,許多人沒辦法參與。幸好,先生願意出來幫忙開手牌交通車,讓這些看護有機會走出來透透氣,紓解壓力。

背負龐大的照顧責任,伴隨而來的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壓力;輕則影響工作效率,嚴重可能影響身心健康;特別是一些臥床的阿公阿嬤,雇主通常較依賴看護,不希望看護離開太久,若想出門放鬆透氣,更加不容易。經常與看護接觸的居家護理師邱校芬,當天特別準備「壓力指數測量表」,在護理人員及志工詳細的各別解釋下,讓看護自我檢測壓力負荷,同時透過分數的呈現,觀察她們是否有需要協助的地方。

來自印尼的Lily三十二歲,說著一口流利地中文。五年前,為了養家糊口隻身來臺工作。她說,老闆跟老闆娘都對她很好,自己很適應在臺灣的生活,只是三年才能回家一次,讓經常很想家的她,只能與孩子透過視訊聊天解鄉愁。平時可以出來放鬆的機會不多,能夠透過醫院舉辦的活動,與同鄉的朋友見見面,她覺得很開心。


活動最後,所有人舞力全開,隨著音樂盡情扭腰擺臀,在護理人員邱思婷熱情地歡呼和帶動下,這片藍天綠地彷彿成了一座大舞臺,讓她們揮灑青春的汗水,也甩開所有的不愉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