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我成為你的後盾 家照支持邁入三年頭

家照團隊透過照顧技巧訓練、諮商協談、志工關懷等連續性活動為照顧者減輕壓力。

關山慈濟醫院自二〇一九年承接「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創新型計畫」,初期由長照個管師余黃素怡、李英蘭(李姊)護理師兩人合作計畫進行,今年三月由有社工背景的余淑珍接手個管師業務。在漫長的照顧歷程中,因為家照團隊的鍥而不捨,讓需要被關懷的家庭照顧者獲得心靈上的支持與陪伴,也在照顧歷程中學習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喘息空間。


個案阿凌是北越新住民,嫁來臺灣十二年,與婆婆和先生同住。夫家地處偏僻,沒有網路收訊不佳,因此阿凌也沒有手機,若想家只能撥打家用電話,沒辦法透過視訊看看家人。四年半前,先生車禍腦傷,婆婆不久後竟也被診斷罹患失智症,從此她的生活就是待在家裡面對兩個病人,加上燒菜煮飯、整理家務等忙得分身乏術,有時還得請同鄉朋友幫忙代購採買,更不用提有多的時間餘力能夠返鄉探親。阿凌說,先生剛生病的時候不好照顧,半夜四處遊走,也曾下大雷雨執意出門找水牛,她只能硬著頭皮跟著先生在外面遊蕩;而婆婆失智以後情緒改變很愛罵人,後期也因為臥床,照顧變得更吃力,得幫婆婆翻身、如廁、抽痰等等。

李英蘭護理師至前往社區關懷外籍配偶阿凌,發現她因照顧壓力問題已經有重度憂鬱的跡象。

 

不再是一個人 退休產婆當依靠

「她在這邊沒有親人,從這麼遠的地方嫁到這種環境,將心比心,那個壓力是非常大的。第一次家訪的時候,我問她平常怎麼紓壓,她告訴我就是在院子裡一直繞圈,我聽了很難過,暗自告訴自己一定要把阿凌收案,一定要陪著她!」阿凌的處境令人憐惜,李姊說著說著就掉下眼淚。

李姊說,以前自己是產婆,社區裡家家戶戶有哪些人她都很熟,大家也很都很信任她。因此,當決定要陪伴阿凌的時候,她很快地就找到阿凌的大姑並且獲得支持。大姑說,常耳聞外籍新娘離家事件,因此心裡多少會有一點不放心,但憑著對李姊的信任,或許可以嘗試看看。於是,李姊下一步又安排了照顧替手,請照服員到家裡幫忙顧婆婆,擔心阿凌不熟路況還花錢請計程車司機接送。只是,阿凌第一次參與情形被動,也不太敢表達,課程結束就告知接下來的課程要請假。


李姊沒有放棄,在課程之後又親自找阿凌「其他的人不參加我不會勉強,但是妳不參加我會很難過,因為妳真的很需要!」阿凌個性溫和,照顧壓力極大卻不敢向婆家開口尋求支援。日積月累,長期壓抑之下出現失眠、倦怠、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等憂鬱症狀。李姐告訴她:「這是好不容易爭取到的機會,妳一定要暫時跳脫那個環境走出來紓壓。」就這樣三番兩次,鍥而不捨的邀約,說服阿凌參加第二堂的心理諮商課程,在心理師的引導下,照顧者相互擁抱為對方加油打氣,阿凌也坦開心房,當場痛哭。這一哭,讓沉積已久的壓力有了出口,阿凌也感受到大家是真心為她好。

團隊為阿凌解決照顧替手問題,鍥而不捨邀約參加戶外活動,阿凌找到自己的喘息空間也漸漸有笑容。

「我覺得我有比以前快樂,其他來這裡的姊姊也看起來變得開心一點了~」阿凌回想去年,夫家突然出現一個陌生的阿姨(李姊)找她訪談,當下她根本聽不懂要參加什麼活動,只知道自己每天晚上都睡不好,白天哪裡都不想去,就想待在家裡休息。直到參加第二次活動,「有很多姊姊一起聊天,她們也都在顧病人都很辛苦,大家出來聊一聊,心情好像真的會比較放鬆。」婆婆去年十月過世了,李姊和據點裡的幾位學員都去探望她。阿凌說,參加活動以後多了幾個朋友,加上先生的病情也逐漸好轉,至少不會像以前一樣四處遊走,自己的生活和心情一樣走向平穩。

 

看見阿凌的轉變,李英蘭滿是欣慰。她說,有一次在路上遇到阿凌的大姑,大姑一直道謝還稱讚她是菩薩。「我只是把政府資源連結,再分享給有需要的人而已,我沒有那麼偉大啦!」李姊反倒覺得自己很有福氣,退休以後還能被社區需要,她形容自己就像資源回收再被利用,一起與關山慈院同仁接下這個計畫,在陪伴中,看見個案一點一滴的改變和進步,覺得做這份工作很有意義。

兩年半的家庭照顧服務經驗,余黃素怡(右一)再次回到臨床,從「心」理解照顧家屬其實是需要喘息和需要被支持的。

陪伴本身是有價值的


「以前在臨床服務會覺得換尿布、管灌牛奶、翻身這些工作都是家屬應該要做的,但是做過家照服務之後,比較能理解家屬其實也是需要喘息,也是需要被支持的;每個服務單位的角色不同,看得面相也不一樣,怎麼樣去建構一個對家照更友善的環境,這件事是很長遠,而且需要不同部門一起協助的。」「家照服務有一面就是當傾聽者,當一個願意幫個案『喬事』的人,如果因為我們的雞婆而讓照顧者感受到被理解、被認同,甚至被幫助,那個意義與價值就大於我們做的事情。」


余黃素怡回憶,剛開始承接家照支持計畫時,每天都很害怕長照悲歌發生在自己的個案身上,且在計畫實施初期充滿無力感,不管是家照服務理念推廣、收案和後續的活動邀約每個環節都很困難,光是要讓個案接受有一位個管師會去家裡聊天,就要經過多次溝通說服;大部份的照顧者會認為自己除了要把病人照顧好,剩下的時間還要忙整理家務、要做工要巡田等等;而即便有個案願意接納被服務的好意,之後要請他們放下家裡事務出席參加紓壓活動也是考驗,有時聯絡了一輪徒勞無功,所做的努力好像也很難被看見。


兩年半的家庭照顧服務經驗裡,「陪伴本身是有價值的」這句話一直鼓勵著素怡。她說,面對家人長期照顧,會開始一段苦日子,但,沒有任何人應該為另一個人的倒下而「過度犧牲」;家庭照顧者服務團隊,就是陪伴照顧者走過這些照顧歷程,從中讓照顧者有力量、有能力去面對遇到的困難和問題。


余淑珍把個案當家人,即便已經終止服務的個案,她依舊會持續關心著他們。

個案就是我的家人

「我之前服務的對象是著重在被照顧者身上,加入家照支持之後,我發現照顧者其實更需要被照顧,因為照顧者的身心如果可以維持在比較好的狀態,那照顧的品質也會提升。」余淑珍把個案當家人,在不同家庭裡扮演傾聽者的角色。雖然陪伴總有結束的一天,例如被照顧者往生,案家需求得到解決,案家拒絕服務等等,也有少數得知將結案而心情失落,覺得生活失去重心,以為被拋棄的個案。其實不然,關山慈院家照支持團隊就像個大家庭,即便已經結案了,仍然會繼續被關心著。淑珍說,她依舊會持續追蹤關懷,像是鼓勵他們走出來當志工,或者邀請他們一起參加紓壓活動。


余淑珍提及,過去所待的機構,服務鄉鎮主要落在延平及鹿野一帶,現在的服務區域往北移至關山、池上、海端地區,因此還在努力和當地民眾、村里長建立關係。與李姊的個性相比,淑珍顯得較害羞內斂。「李姊有在地的人脈,也是她的專長,在團隊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,也讓我可以從中學習到很多。」兩人的合作算是互補,一人負責行政事務,另一人是社區種子忙於個案開發,淑珍認為自己仍在學習階段,感恩李姊和素怡打下很好的基礎,讓她承接這個職務沒有背負太大的壓力。

陪伴的過程像是一盞燈,或許不一定有辦法照亮每個人心裡的暗處,但愛的陪伴就是翻轉生命的力量。家照團隊用心搏感情,即刻救援合力居家打掃、到宅芳療、喘息小旅行、瑜珈放鬆、諮商協談等。在本土疫情嚴峻期間改變服務模式,設立線上互動平臺,讓紓壓活動不受地點與環境限制,照顧者即便不出門也能脫離照顧情境,找回屬於自己的短暫空間,同時推動線上關懷服務,建立「五賴(LINE)有保庇」LINE群組,開立視訊互相說話,維持家庭照顧者對外界聯繫的管道,減少被孤立感。一步一腳印,從初期新收案的碰壁,服務到個案捨不得離開。二○二一年十月二十七日,澎湖縣政府社會處特地蒞臨參訪,汲取家照服務經驗培訓在地專業人員,也為關山慈院家照團隊帶來鼓勵與肯定!